尊师重道,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所谓师者,简言之,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大概就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尊重师长的缘由罢。
对于老师的尊重,大多情况下其实不是对于知识的尊重,而是出于对老师个人的崇敬。很多人都有相同的体会,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亦或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往往不是学识最渊博的那位,而常常是个人品性最好的那位。这大概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涵义。
回想自己求学生涯所遇到的老师,各色各样的人都有:有负责的,有不负责的,有虚怀若谷的,有狂傲自大的,有视学生为自己孩子的,也有将学生当作“敌人”的。总之,并不是所有有老师身份的人都有着老师的灵魂。当然,这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客观地说,老师只是一个职业,如同其他职业一样,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有不同的话,除了社会分工的不同以外再无他异。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老师这份工作就少去了几分高尚。恰恰相反,由于职业的平等性而无高下之分,大多数老师身上所体现出的燃烧自已照亮别人的红烛精神就更将这个普通职业显得异常高尚与荣光。
念起往日遇过的老师,至今印象最深的可能还是小学的语文老师张红英。在四年级下学期,我从村上小学转到了父母上班的地方读书。虽然只待了短短两年时间,我却遇到了对我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张红英老师。相信很多人一听名字,一定会觉得张红英是个女人的名字。当然,起初我也是这样想的。不曾想,第一节课,我就见识了这位“女老师”的严厉。
有人讲,人如其名。然而,张老师的名字和他的性格并无半点相同。想象中一头乌黑长发的女老师突然变成了眼前人高马大的中年男人,心中不免有些落差。然而随着对张老师的不断了解,落差渐渐退去,崇敬渐渐上升。
虽说张老师仅仅教了我短短两年时间,传授的知识如果再除却早已忘记的,可能不到现在知识量的百分之一。然而,三观的养成却是深受他的影响,在为人处世以及待人接物上,更多的是来自于对张老师的学习和模仿,以此形成今天自己的品性。
随着年龄的成长和知识的丰富,我对于良师的评价也越来越从知识层面更多转向品性方面。毕竟,知识的多少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而品性的好坏才是一个静态的恒定。从大学毕业后来到山大读研,我感受着百年学府的底蕴,更感受着授业良师的教诲。
应该说,读研以来对老师印象最深的,还是去年选导师的时候。现在仍然记着,在给温树英老师发了短信之后,不一会儿,温老师给我打电话。当我激动到以至于有些错愕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的时候,温老师首先说道怕我错过太着急就直接打过电话来了,那一刻,心里确实暖暖的。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位把学生当朋友的益友良师。
感恩一路走来遇到的所有老师,如果没有他们的倾心相授,不会有今天的自己。当然,对于老师最好的感恩,正如题目所写:他年应记老师心。
王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