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望去,在我的求学路上,恩师如芸。作为每一位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出现总是那样的默默无闻,以至于我们总是忘记在内心深处留下一份对恩师的感激。他们于一言一行之中感化万物,犹如那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细无声。
踏入山西大学之日起,便一直在想象我的研究生生活,想象心目中导师的样子。直到选完导师后,我脑海里心目中的导师由抽象的形象变成了具象。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的导师——可亲可敬的王霄燕教授。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的导师王霄燕教授可谓是大师级贤者人物,博古通今!她主要研究中外法制史、比较法律文化,在学术方面成就颇丰: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参撰《中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副主编)。曾发表论文《鲜卑族与中国封建法制建设》、《西方法治社会成因论》、《英国棚户区改造法治化经验借鉴》;著有《规制与调控——五国经济法历史研究》、《英国法治现代化研究——以国会立法为视角》、《英国住房法专论》;主持课题有《英国棚户区改造法治化研究》(山西省软科学)、《英法德三国法制现代化研究》(山西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鲜卑族与中国封建法制建设》获山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规制与调控——五国经济法历史研究》获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三等奖。
一切美皆源于其内在的充实,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用在王老师身上则是恰到好处。更让人钦佩的是王老师以身作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鼓舞着每一位追求真理的同学。身为文科生,自己在思维和逻辑方面确实薄弱,在研究生上课时王老师对我的思维进行了雕铸:一步步提点我思维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道路,让我的思维能从众多复杂的资料中脱离出来,不只是注重知识点的内容,更要注重体系化的逻辑结构。怀着对王老师所怀技能的渴望,我深深的沉醉于老师的旁征博引当中。短短的几节课,我却能在她的点评当中学到一些能力,不敢说已经技能到手,但也已在慢慢琢磨。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年轻的我们,尤如一面光滑的镜子,将周围的事物细细描摹,反射,脑中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涂满了向往。大学老师首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使未知的世界在我们面前一览无遗。研究生导师便为我们开启了思维新道路,从不同思维点看问题,让我看到了远航的灯塔。大到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到对学生如何作为的指导,无不饱含着王老师的殷切希望。
虽然老师已不再为我们授课,但她传授的技能,定将使我受益终身。烛光长明,我爱我师,老师的谆谆教诲和人格魅力长存我心中,无论岁月怎样流逝,都带不走一份难以忘怀的桃李情。岁月有情,师爱无言。在我心中,亲爱的王老师不仅仅是勤恳的学者,也是无私的长者,用生命演绎传道授业解惑的真谛,用优秀的教学工作和对学生真诚的关怀赢得感激。
作为王老师的学生,深感荣幸之时,更不能忘记王老师的谆谆教导。在随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用老师传达的思维方式锻炼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
王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