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发展论坛法学分论坛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特邀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教授、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河北大学副校长孟庆瑜教授在线作主旨报告。山西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岩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
孙校长在致辞中对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欢迎。孙校长表示,回首120年发展历程,山西大学形成了“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实现了从地方大学到高等教育“国家队”的历史性跨越,法学院也成长为山西省法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区域法治建设发展的重要智库。中国法学界四位顶级专家拨冗出席山西大学120周年校庆科技发展论坛,充分体现了对我校的信任,对我校法学教学研究工作的肯定,希望各位专家积极为山西大学法学发展进行指导和帮助,推动山西法学进一步发展前进。
论坛分上下两场。论坛上半场由山西大学法学院执行院长李冰强教授主持,下半场由山西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温树英教授主持。
论坛第一位主旨发言人武汉大学副校长周叶中教授作了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鲜明特点和突出优势》的报告。周叶中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和总目标,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其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特点和优势极为丰富,周叶中教授将其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周叶中教授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轨迹、初心使命、组织纪律以及政治品格四个方面论述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与中国的政党制度无法相提并论。周叶中教授进而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高度概括为“一个根本”、“两个必须”、“三个统一”以及“四个善于”。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周叶中教授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的相关论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仅要围绕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需要来建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叶中教授同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应坚定社会主义方向并牢牢把握中国特色,注意区分价值与价值的实现形式。
三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周叶中教授指出,“大法治”格局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国家法治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这在世界法治实践中独一无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较其他国家法治体系的鲜明特点和突出优势。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依法治国为依规治党提供坚实基础、依规治党为依法治国提供政治保障。
四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周叶中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为依据,深刻阐释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能够相结合的原因及其合理性。
最后,周叶中教授总结强调上述四个鲜明特点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是我们所特有的,也是我们应该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才能真正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论坛第二位主旨发言人辽宁大学副校长杨松教授作了题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中国金融开放与金融法律域外适用建设》的报告。杨松教授的报告以党的二十大关于金融发展与金融法治的论述为切入点,围绕“中国金融开放与金融法律域外适用建设”这一主题,从我国金融开放及其挑战、美国金融领域法律的域外适用、我国金融领域法律域外适用建设等方面展开。
首先,杨松教授指出关于金融制度改革以及金融法治建设的论述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具体有七个方面:一是党对经济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二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三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举措更加精准;四是金融普惠理念助力民生;五是金融开放成为高水平开放重要指标;六是金融监管体系的现代化;七是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杨松教授进一步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金融法治与金融制度发展的论述对于未来金融法治建设乃至经济法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关于我国金融开放及其挑战这一问题,杨松教授系统梳理了我国金融开放的四个时期、2021年以来我国金融开放的相关规则,以及我国在金融机构准入、资本市场开放以及中外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通过中美金融摩擦的一系列案例以及美国相关法案指出,中国正面临在全球金融中规模与地位不相称、国际影响力不足以及美国频繁在金融领域对中国实行长臂管辖等严峻挑战。
为说明我国如何在金融开放过程中提升我国金融制度的核心竞争力,杨松教授以美国金融领域法治建设为例,从美国金融领域的法律域外适用的主要做法、特点、历程三方面详细阐述了美国金融领域的法律域外适用的特点及其有效之缘由,进而指出美国从管辖权理论出发,以国内法的域外效力为法理逻辑,构建了融合立法权、司法权互相支撑的法律域外适用的体系和机制。
关于我国金融领域法律域外适用建设的紧迫性,杨松教授指出,在全面开放新格局战略提出后,国家加快金融法律开放步伐,不断完善传统金融领域域外适用规则,发展新兴金融领域监管规则,探索跨境监管办法。但是,我国金融领域法律域外适用建设仍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域外适用的法律工具箱内容匮乏、制度执行力度弱、司法推动作用不足以及金融类国际条约很难有效实施等问题,总体上,立法、执法、司法三方面未能在统筹规划下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法治体系。
关于我国金融领域法律域外适用的完善问题,杨松教授提出,我国应当坚持统筹国内金融法治和涉外金融法治,将金融的制度型开放作为高水平开放的新起点,使金融基础设施的开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运用法治手段保障金融安全等基本理念。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境内外金融数据与信息有效获取和共享、以和解为突破口的金融域外执法程序、阻断法以及专业化高水平研究与实践队伍培养等建设难点,杨松教授指出,域外适用建设的关键路径是是区分传统金融业与新兴金融业、实施借鉴和创建的不同制度路径;关键措施包括逐步构建金融法律域外适用的金融基础设施支撑、促进数字治理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以及构建公正、高效、便捷、可预期的涉外金融司法保障体系;长远来看,我国应该把体系建设作为提升中国金融法治竞争力的根本举措。
论坛第三位主旨发言人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法学学科的新发展》的报告。王健教授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为基础,从新版目录增设的法学新学科、法学交叉学科的有关问题、关于法律博士和社会工作博士、关于国际法学科的设置、关于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五个方面对新时代法学学科的新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
针对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下增设法学新学科,王健教授对新增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党建学”、“纪检监察学”与新增专业学位“知识产权”、“国际事务”进行了系统剖析与全面介绍。
针对交叉学科与法学交叉学科,王健教授首先提出设置交叉学科的三点注意事项,进而以新版目录设置的 “国家安全学”和“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为例证,指出法学是推动上述两个交叉学科发展的多元知识背景中的重要元素,在上述两大交叉学科的研究中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针对法律博士与社会工作博士,王健教授指出,法律博士学位的设置符合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布局各项措施的部署和推进下对新时代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需求。在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等领域设置社会工作博士学位,符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美好生活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针对国际法学学科设置问题,王健教授指出,中央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加强国际法研究和运用背景下,目前国际法学学科专业设置的重点难题在于是否将国际法学设置为一级学科。王健教授总结了学位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国际法学学科专业建设意见后,特别提出把探索设置国际法学相关一级学科的权限明确限定在所谓“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的概念范围,对于促进国际法学和涉外法治学科建设的成效有限。
针对自主设置的法学新学科,王健教授列举了下放二级学科设置权限的政策驱动下法学二级学科可能设置的三种情况。针对二级学科层面法学分支领域知识分化组合方式的丰富和多样现状,王健教授建议不仅需要从主观上不断深化对法学知识分类的认识,更应特别注意在客观上检讨和改进现行的学位授权政策和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制度。
论坛第四位主旨发言人河北大学副校长孟庆瑜教授作了题为《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持续推进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报告。孟庆瑜教授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为背景,首先指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对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后分别从现状考察、问题反思、根本遵循和制度优化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流域法治建设在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现状考察,孟庆瑜教授以其在白洋淀流域15个县开展的社会调查所获数据为依据,指出生态安全现状方面,“水量不足”是当前群众反应强烈且影响白洋淀流域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法治现状方面,白洋淀流域虽有专门的流域保护立法,但民众对其了解程度太低;另一方面,民众对环境执法及河长制的实施效果评价较高,并热衷于选择“投诉”的方式维权。
关于问题反思,孟庆瑜教授指出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中存在法治建设有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尚不到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紧张和环境治理保护成效仍存差距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根本遵循,孟庆瑜教授指出筑牢白洋淀生态安全屏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并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证,其中重点对“两山”理论的三个层次进行了剖析。
在制度优化方面,孟庆瑜教授认为应当加快形成白洋淀流域“1+N”的生态环境政策法律体系,推动法律间的衔接互动;着力加强基层生态环境执法队伍与能力建设,形成“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联络机制;探索实施白洋淀流域环境公益诉讼集中管辖,推进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的审判体制改革;构建政府、企业与公众多元治理、上下游协同治理、淀内外联动治理的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新格局”;要在“产业端、投资端、财政端”制定白洋淀流域绿色发展的配套措施,保障白洋淀流域生态安全,助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
四位专家的报告高屋建瓴,紧扣时代主题,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新时代法学领域的重点问题、焦点问题,提出了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线下、线上参会的300余名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