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民商法专业的研一学生,我的导师是汪渊智老师。他是山西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剑桥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民盟中央第十二届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理事,山西省“三晋英才”2018年支持计划支持对象,山西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石家庄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太原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山西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2008--2017),山西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首届智库专家,山西省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案件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第二届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等。也就是说,非常优秀的他具有多重身份。然而,在我心中,他却是这样的存在。
依稀记得,去年三月份,太原的天气是那么凉爽,而我的心情却是前所未有的紧张,因为那时的我要来山西大学参加研究生考试的面试环节。当我走进面试教室时,看见下面坐着几位老师,没有多余的时间让我仔细端量他们,便开始了自我介绍。随着自我介绍越来越接近尾声,我的心跳却也越来越快,那种感觉好似炎热的夏日里树上的知了发出越来越聒噪的叫声一般令人想立马逃离……“你的六级都过了,为什么考研英语分数这么低?”随着这个问题的提出,不知为何当时的我好像感受到了一阵清风吹来,突然间吹散了我的忐忑不安,让我放松了许多,这是一位看起来很瘦小却又十分有精气神的老师面带笑容的问到。也许是我觉得这位老师问的问题太过随意又或许我觉得他有些幽默令我不那样害怕了,又或者对于我这样缺乏信心的人而言这更像是一种间接的肯定和鼓励。“可能因为我考研时没有发挥好吧。”我便也因此面带笑容的随意的说到。
面试继续进行着,他又接连问了我几个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说实话,问这些问题时他的声音并不响,普通话听起来好像也没那么标准,因为我甚至连问题都没有很清晰的领会,更别说如何回答了。于是,接下来便开始了“老师,不好意思我没有听清楚,您可以再重复一遍吗?”这样的循环。可是我发现,不管我怎样重复这句话,这位老师都没有心生厌烦,因为他依旧是面带微笑的平静的和我交流着,并且一个问题紧扣一个问题的提问着……时间过去一年多了,每当有人问起我研究生面试的感受时,我都会特别的说到这位老师。说起他问我的那个看似很随意的问题,说起他看起来那么瘦小但却那么有精神,说起他看起来那么像一位智者本应该是一脸严肃的样子,但却在那么紧张的环节中更多的是面带微笑并且平静温和,反而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那时的他,在我眼中平易近人,非常亲切。这,便是我和他第一次见面的记忆。
时间又回到2018年的10月份,此时的我再次来到山西大学时已经成为了一名被民商法专业录取的研一新生,除了被录取的开心之外,更多的是对这里陌生环境的隐隐排斥和对未来学习的担忧。然而,令我有些激动的是,面试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位老师,居然是要在第一学期给我们上课,教授我们民法知识的老师。基于此,我的排斥感和陌生感变的少了很多。当然,这也意味着我和他即将正式以师生关系开始相处。
连续好几节课过去了,我发现了他上课的一大特点,那就是除了第一节课他给我们讲了很多如何更好的学习民法的方法以及应当阅读哪些书籍之外,在接下来的上课过程中他并不会说过多的与知识无关的内容,整整四个小时的时间除了中间的休息时间之外,他几乎都在给我们讲民法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至少有三个半小时在学习满满的“干货”。而且他讲课总是逻辑清晰,非常有条理,无论讲多深奥的知识都能讲的非常清楚,并且不仅给我们讲民法制度本身,还经常给我们介绍当时制定这些制度的背景以及现下民法典制定的一些前沿情况,此外也会常常告诉我们哪里听不懂可以随时提问。说实话,我很喜欢也很享受这样的上课模式,因为这样于我而言,不但一节课下来十分的充实,而且至少我也不用担心突然之间被老师点名要回答问题(当然,我并没有说这样的上课方式不好,只是对于像我这样比较懒的学生而言似乎更喜欢这样),至少我可以在这整个半天的时间里尽情的并且比较放松的去倾听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讲解这些最重要的知识体系以及他个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甚至可以顺便被他那做学问的严谨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事情发生了转变,我想我们专业的人也应该都记得那节课。大概是十一月中旬的一节课上,“大家把拉伦茨的《法学方法论》这本书读完了吗?我们之前就说过,在这节课上我们要一起交流一下心得,每个人都来试着讲一部分里面的内容锻炼一下。”教室里顿时很安静,没人回答。“XXX,你读完了吗?读到哪里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十个人并没有一个人把第一节课就布置下来并且在此期间他都会时不时提醒的这本著作读完,但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会这样一个一个的问我们,并且脸上再也没有了那温和的微笑,反而十分严肃冷静,甚至令人害怕。显然,他对这样的结果十分不满,“你们都说你们很喜欢民商法专业,所以考来了这个专业,但现在来到了这个专业之后,给你们布置的这本书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却没有一个人读完,这就是你们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所做的努力和付出吗?还是说当考上研究生时起你们便忘了自己最初的想法开始满不在乎?……”说实话,这一句一句直击心灵深处的拷问让我在倍感羞愧的同时,也对他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原来,他是那么的严格,是那么的认真负责且令人心生敬畏。
后来,因为我对他的这些了解以及他带给我的种种感受,我选择了他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很幸运的是,他也同意了。就这样,我们正式成为了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因如此,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他,去发现我眼中不一样的汪老师。
还想讲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关于他的一件事。那是今年春天刚开学不久,在学校举办了一场关于“山西省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的讲座,我也去旁听了,而他是作为主讲人之一进行演讲。在参加这场讲座的过程中,我发现他虽然学术水平很高,但是为人却非常低调随和,在和很多学者一起拍照留念时,大家都提议让他站在靠中间的位置,但他却很不好意思的想要站在一边,礼让别人站在中间。而且在和别人交谈时他也总是将笑容挂在脸上,俨然没有平时做学问时、讲课时的那种严肃。此外,在这场讲座中,他一开始幽默的说到:“不知道这个开头怎么讲更好,昨晚半夜有了灵感赶紧起来写在了纸上……”。然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演讲,这场讲座该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呢,声情并茂?还是激情澎湃?我想不管是什么词,都又让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不管在别人看来他多么优秀,他自己都一直是那么的谦虚,为人友善,并且始终对民法充满了兴趣。
在这之后的时光里,我还发现,他还会时不时在朋友圈发一些关于法律方面的文章,传播知识。除此之外,令我惊讶的是,他也会发一些自己拍摄的照片,花花草草,山大校园,异地风景等,这种喜欢记录生活的情怀也是我很欣赏的,因为我也同样喜欢这样做。
但其实在我心中,不知何时起,便滋生了另一种感觉——距离感。这种感觉源于什么呢?是因为他学识太过渊博并且还是自己的导师而由此产生的“技不如人”的自卑感?还是因为在传授知识时他并不像研究生面试时带给我平易近人的感觉,反而更多展现的是一种严谨和严肃的态度?又或者是因为他很早之前就已经布置的让我好好阅读的几本专业书籍可我至今都还没有看完,而他却不管自己多优秀多繁忙都一如既往的认真研究民法?……我想这些原因大概都有吧。说实话,这种距离感让我常常怯于与他交谈,也常常在和他交谈时变得非常心虚。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距离感的存在,才让我明白了在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之后,在面对浩海的知识之时,更应该脚踏实地、更应该付出行动、更应该以一种严谨积极的态度去努力。这,便是他给我的无穷无尽的力量,在很多时候都勉励我要奋力前行。
有他这样的一位研究生导师,我发自内心的感到骄傲,并且也借此机会,由衷的向他道一声:“谢谢您,汪老师!”然而,是否也会有那么一天的存在呢,那一天,同样的让他以我为荣!
作者:陈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