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进行时(三)——倾听文物故事,守护蒲坂春秋
2022年7月26日早上8:30,法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队在薛老师的带领下,乘车前往普救寺等地开展今日的实践活动。
今日活动的第一站是普救寺,它坐落在峨眉塬头。我们首先参观了普救寺内的大钟楼,之后我们绕至普救寺塔下。普救寺塔又称莺莺塔,因《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而闻名,也因此成为了爱情圣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永济这座历史名城的浪漫。经了解,该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具有的特殊回音效应——“普救蟾声”而闻名,位列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堪称世界奇塔。回音建筑,在中国的文化园林中,堪称绝艺。然而这种古代的绝艺全国保留下来的仅存四处,其中有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莺莺塔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就是游人在塔西下相击,可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哇!咯哇!”的蛙鸣声。这一奇异效应不仅使游客留恋往返,赞叹称绝,一些声学专家更因此把有“蛙鸣”的莺莺塔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誉为世界六大奇塔。
离开普救寺,实践队抵达了蒲州故城遗址。蒲州故城遗址包括东、西二城,它于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立为中都,以后金、元、明、清各朝均有修复,颇具历史价值。参观结束后,由张彦同学为大家讲授微团课,介绍了蒲坂历史的发展变迁,大家对永济历史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随后,大家抵达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遗址博物馆,我们参观了被誉为“国宝”的唐开元铁牛。参观结束后,郝枭同学为我们做了关于唐开元铁牛的微团课,“黄河铁牛,可能是世界上最励志的牛,仍然在黄河岸边默默伫立,看山河依旧”一句话高度赞美了铁牛的非凡气魄。
之后,实践队乘车抵达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在登楼之前,实践队队员们进行了文物保护宣传活动,队员与游客积极地互动交流,宣传活动如火如荼。而登上鹳雀楼,不仅可以体会到登高望远的最高境界,也可以感受到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游览过程中,由张苗苗同学进行了活动讲解,让队员们对鹳雀楼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也感受到了永济市文物的极大魅力。
7月26日下午,实践队队员来到孟桐及其家族墓地参观学习。它位于永济市蒲州镇王庄村东,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明代老坟圈子,坐东南,朝西北,背靠中条山,远望黄河。申哲沄同学在庄重肃穆的古墓旁为大家讲授微团课,捕捉这些历史人物的身影。在与石冰洁同学的访谈中,“孟桐墓的围墙保存得相当完整,而且园寝门也没有受到很大的破坏,这全都得益于国家对历史文物越来越重视啊!”,古墓的守墓人如是说道。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深深不息的根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在永济市政府和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永济市的文物事业必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独特作用。
随后,实践队乘车抵达了万固寺。“水自石根流出,风从山顶飘来”,跟随住持,我们迈过六十四级云梯,参观了钟鼓楼、水陆殿等佛家圣地,驻足于宽阔巍峨的多宝佛塔脚下。张雪倩同学讲解说道,明嘉靖四十四年的八级大地震“天塌蒲州”,寺内殿宇尽翻,唯有多宝佛塔独存。但抗战期间发生的“中条山战役”,使这一古老寺院遭受了炮火的摧残,在塔的北面,仍能看到日军侵华时炮击的痕迹。塔身记录着战火的惨烈,更警醒世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山路十八弯,阳光耀人眼。乘坐观光车,我们来到今日行程的最后一站尧王台。登过空中楼阁尧王阁,我们来到尧王台古街。古街是由多座晋南民居和木质商楼连缀而成的,这些院落来自晋南的各个地区,据景区工作人员讲述,院落大件的石块、木质结构通过拆解再编号的方式运输至景区内。文物搬迁,依旧如故,起死回生,在尧王台不仅实现了,而且是有规模地实现了。这些院落,不仅仅是简单修复的成果,更体现了“大国工匠”的精神,这种“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做法,这种敢为人先的大胆创新值得我们为其点赞,这是培根铸魂的壮举,是文物保护的典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如今尧王台古街已经成为永济重要的文物收藏地之一,为人们参观和了解历史提供实证。
今日的活动到此圆满结束。
(文章来源:法学院微信公众平台)